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

我喜愛的底 Oil on Canvas on Paperboard



這次的底,我使用了我小時候的尿布製作的,
特別有味道。

我喜愛基底是不規則,
是不均勻,有凹凸,有肌理,甚至是有廣告的,我都喜愛。

如果你相信上述我說的話,
代表你有成為藝術家的特質(瘋了)。










有次我拿尚未完成的膠彩問油畫老師,該怎麼繼續完成畫到無力的作品。

陳介一:「打個 X ,然後繼續畫。」
我:「打個 X ?在畫面打個 X ?」( 我感到不可思議 )
陳介一:「打個 X 之後繼續畫,就會畫出與原本不同的東西。」
他指著我的畫「而且你為什麼要這樣畫,你這樣畫不就跟大家一樣嗎?為什麼要畫與大家一樣的東西呢,要畫別人沒畫過的。」
我:「跟大家一樣,我沒有跟大家一樣呀,題材也不同。」

陳介一:「有,你一定看過誰這樣畫,大家都這樣畫。」他拿起我的畫「你看,你為什麼要把紙這樣裱呢,為什麼紙一定要這樣裱呢。」( 他指的是我把紙裱在板子上,而且我裱的很平整。 )
我:「紙不平怎麼畫呢?」

與老師有過這樣的對話,
我三個月沒再拿起那些畫,沒再畫過膠彩,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繼續畫下去。

常常想起這些話,事後知道他指的大家都這樣畫的意思。很簡單的事情,我卻想很久才了解,也許是被「大家都這樣畫」這句話打擊到,我們都在試著與別人不同,找到不同的題材,嘗試不同的風格及路線,就是為了要與其他人不同,卻被說了為什麼要畫與大家一樣的東西呢。

當時我認為的一樣,其實與陳介一說的一樣是不同的,
我所認為的一樣,是我畫的東西或是內容與別人不同,這樣的觀看方式是從小地方說起;
而陳介一說的一樣,需要退後一步,從整個現代的膠彩畫來觀看,是以全貌來比較。

膠彩給人的感覺通常是顏色豐富的,
多層次一層一層堆疊,由淺入深,反覆上色,
這些都是膠彩畫給人的既定印象,在台灣膠彩普遍都具有這樣清透且朦朧的特質,
而我的膠彩畫也在這樣的既定框架內

如果上述我說得很難懂,其實不只膠彩畫,在台灣的油畫也有相同的傾向,而且更為明顯,
你翻開每年地方縣美展的畫冊,
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三名、甚至是入圍的作品,通常具有相似的特質,在題材上也是,
將這些作品當作同一人畫,你也難以辨別。

在學習繪畫的過程,會有一些既定的步驟,或是一套的繪畫方式 ( 例如:書上會示範的水彩步驟 ),
這學期我在繪畫的態度慢慢在轉變,
我不是一定要照著既定的流程一步一步的做,我可以選擇捨去以及取代的方法。

油畫不一定要畫在畫布上,我也能將報紙或是紙袋變成我的底;
畫人體時不一定要打稿,彎曲說不定更好;油畫的輪廓線不一定是相同顏料,也可以是蠟筆;
畫布不一定要平整,拉皺也是作品的一部分。


 

沒有留言: